据《半月谈》报道,前几年一度大幅减少的奇葩证明,在部分地方出现回潮迹象。“孩子拿奖学金要社区开无偷盗记录证明、学生假期志愿者服务需要社区开证明。”一些社区干部抱怨,有些没必要盖的章一个也没少。
此前,由于中央三令五申,媒体持续曝光,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,各种奇葩证明确实明显减少,人们不用再证明“我妈是我妈”。如今奇葩证明有死灰复燃之势,说明其土壤仍在。
单靠媒体监督、地方一阵风式治理,奇葩证明恐怕难以禁绝。原因之一在于,一些地方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格局,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,筑起了信息壁垒。信息共享机制欠缺,让群众办事进多门、跑多次,自然少不了各种盖章和证明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推进简政放权,多地也积极响应,不断简化行政审批事项。奇葩证明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,说明简政放权、为基层减负做得仍不够,也说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,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仍有待提升。
不过,我们不能将“复燃”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此。奇葩证明是怎么产生的?归根究底,源于部分单位不落实中央精神,不树立为民导向,而是盯着部门利益。
他们为推卸责任,对可以自行核实查证的,推脱给下级部门证明,推脱给办事人“自证”,对权力一点都不愿往下放,对义务一点都不愿意多承担;还有部分工作人员,奉行“少做少错”理念,以“压推拖”为套路,该自己核实的向下压,该自己服务的向外推,该自己承担的向后拖。对于办事群众来说,胳膊拧不过大腿,只能找到基层部门;对于基层部门来说,面对上级施压,只能自己承担。
正是这种不落实中央精神、不重视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作风,为奇葩证明提供了生存土壤。当前,部分单位、个人还在观望,认为整治行动只是“一阵风”,总想试探部分恢复被简政放权改革的权力。对于这种错误心态,必须露头就打。
防止奇葩证明死灰复燃,避免改革走“回头路”,需要打通证明的环节,利用大数据破除部门信息壁垒,构建信息共享机制。同时,也要破除公职人员心中的“权力壁垒”,力戒整改“走过场”、搞形式主义,切实转变观念和作风,真正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,驰而不息推进简政放权。
-----摘抄至《新华网》